2023年5月3日上午,生科院学术论坛邀请云南大学余迪求研究员带来了题为《水稻陆生适应性分子机制及其育种利用》的精彩报告,报告在理科楼423会议室进行,由刘良玉教授主持。
水稻在长期种植和演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生态型品种,一般分为水稻(包括深水稻)和旱稻(陆稻、地谷、雨淋稻等)。众所周知,水稻生长于广袤的浅水湿地,而旱稻一般生长于热带多雨山地。旱稻具有抗干旱、耐贫瘠、很强的与杂草竞争力、高效的养分吸收能力、种子低水分萌发能力、快速灌浆能力等。但除了具备上述优良农艺性状外,旱稻还有两个严重缺陷:产量极低和口感差。
余老师团队长期从事植物与环境因子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将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和科研理念,引进到云南旱稻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实践中,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系列“水陆两用稻”新品种,产量大幅度提升。研究团队深度解析了控制水稻适应陆生旱地环境生长的功能分子模块3个;同时找到调控旱稻口感差的关键基因1个,为后续培育高产、口感佳的旱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所育成的“水陆两用稻”新型品种可同时种植在山地和坡地,水分充足时高产优质,水分贫乏时稳产优质。目前已成功育成适应云南及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地气候和水资源贫乏区域种植的水陆两用稻新品种中科西陆2-8号和中科玉毫等9个,并成功示范推广,产生了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交流,余迪求研究员逐一耐心解答,为我院参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报告人介绍:
余迪求,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团队负责人、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引进人才、云岭学者、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云南大学二类引进人才、东陆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与环境因子互作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近年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如PNA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发表论文120多篇,被引用10300多次,H因子55,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2019-2022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战略先导专项A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等重要科技奖励。
图文:郭伟